蒙特梭利︰「教」與「育」的並行

「蒙特梭利」是一套已有過百年歷史的教學法,全球已有不少國家在應用。兒童無限學校的創辦人Daisy本以為在香港推行起來也應該很容易,但原來一切都想得太簡單。

撰文︰Sharon Lam

相片由受訪者提供

Daisy十多年前從加拿大回流香港,然後就一直在香港推動蒙特梭利。起初回來香港時,都雄心壯志,覺得這一套國際認可的教育法,世界各地已在推行,而且相當有成效,孩子的自理、獨立、思維等各方面的發展都令人刮目相,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,推行起來應該也很容易,怎料十年的日子,可說是一步一艱辛。

Daisy(劉詠思),兒童無限學校的創辦人。擁有美國蒙特梭利協會國際執照教師(0-6歲)、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蒙特梭利家長教育課程導師、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總幹事。

教孩子前先教家長

記得第一道問題問Daisy︰「蒙特梭利著重教孩子甚麼呢?」Daisy已搖搖頭說︰「蒙特梭利第一步是教育家長,不是教育孩子。」

教大人,才是蒙特梭利的重點。孩子一出生,吸收力特強,父母怎樣做,他們就怎樣吸,孩子的學習基本上是被動的。所以Daisy說︰「入讀我們的學校,首先請家長完成8小時的基礎課程。」

其實,蒙特梭利是一套生命教育,透過日常的各種互動,讓孩子心理和精神都得到健康的發展,從而對家、對社會產生歸屬感、同理心。蒙特梭利的教育目的是成就「和平」,由蒙特梭利教出來的孩子,能與其他人和平共同生活在社會之中,而不只是擁有「硬綁綁」知識的孩子。「教」和「育」是兩種東西,我們固然要「教」孩子知識,但同時也要「育」孩子的人格發展。

香港0-3歲的幼兒教育在哪裡?

Daisy坦言︰「香港的幼兒教育是由3歲開始至6歲,基本上是沒有0至3歲的幼兒教育,這是一個盲點、遺漏。」然而,0-3歲的孩子要教甚麼呢?不是「教」,是「育」。

孩子一出生便對父母情有獨鐘,可是父母如果只是把孩子交給外傭或保母,而沒有花時間跟孩子相處。這樣,孩子如何產生歸屬感?不要以為孩子甚麼都不懂,其實他們從幼兒時期已對初次照顧者有印記。曾經有一個2歲的孩子,換了五個外傭,原因是媽媽對外傭甚麼都不滿,經常開罵,可是卻從沒有花心思在孩子身上,只依賴外傭照顧但又「嫌三嫌四」,試問這樣會造就一個甚麼樣的孩子?

 

 

孩子上課玩的,在日常生活中都可應用出來。

 

要張紙,不要孩子

Daisy覺得香港的教育是︰「要張紙,不要孩子。」6歲升小一,但面試班由4歲便開始訓練,父母仍然熱衷「紙上的知識」,而不是「人格」的發展。

但其實,社會發展至今,學習知識十分公平,互聯網的發展,令你在鍵盤上輸入一個字,就有海量的資訊,你知多少,我亦知多少,這是一個公平的學習。既然「知識」垂手可得,那麼,我們是不是應該著重發展孩子「人格」?

蒙特梭利的教育特點︰

  • 製造自由環境空間讓孩子探索,但首先要自律。
  • 多說「可以」來代替「不可以」,鼓勵冒險嘗試。
  • 容許孩子「摸東摸西」,手部的觸覺更有助孩子的認知。
  • 與孩子一起工作,發展各種智能。
  • 進行日常生活教育,讓孩子動動手。

蒙特梭利主張要孩子動手,幫植物澆水是「小兒科」。

 

在加拿大遇上「蒙特梭利」

Daisy堅信蒙特梭利的理念︰著重軟件多於硬件,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,培育孩子學習所需的各種能力,並透過導師引導,令孩子能自發地學習,而且能夠自理,獨立。

「我們的老師稱為『導師』而不是『教師』,因為我們的職責只是引導孩子,有時當孩子遇有困難,我們甚至先讓他們自己摸索,從旁觀察他們如何解決,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才引導他們。」

然而,面對香港的教育生態,Daisy不是沒有灰心過,甚至曾經有前輩賭她︰不出三年,便玩完。但,路,一走便十年。

回想起來,原來Daisy與蒙特梭利結緣於加拿大,那時她在加拿大看一下當地的教育時,眼看加拿大很多的學校都提倡蒙特梭利,當時Daisy連「蒙特梭利」是甚麼都不知道,基於好奇心下,便參加一個關於蒙特梭利的講座,一聽之下,感覺是「不得了」。她很快就感覺與「蒙特梭利」接得通,大家的思維相近,一下子便「接通」了。

而且她更驚歎於西方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,一個醫學博士,竟然費心鑽研幼兒教育,這令她十分感動。於是,她決定讀「蒙特梭利」,同時兒子都接受蒙特梭利的教育。

回流香港後,Daisy積極推動蒙特梭利,不時在報紙上寫文章,又上電台,舉辦講座,為的只是讓香港的家長知道,孩子要順應自然去養育,可是學界、政府、社會等因素,令推動起來,倍感艱辛。但看著父母和孩子都快樂地共同成長,辛苦,也是值得,相信這就是給予教育工作者的最大的欣慰。

後記

其實,不論是甚麼教育法,都應是殊途同歸,那就是讓孩子的學習過程得到快樂,能夠由衷地從心熱愛學習。

在參觀學校的時候,看見小小的人兒,平平穩穩地拿著一個大大的紙盒,放在櫃上,那平衡力、沉穩的腳步,然後走向前方的哥哥處,看看他在做甚麼……還有,兩、三個孩子坐在一起玩樂,不時發出孩童銀鈴般的笑聲,媽媽們在一旁看書,那和諧的氛圍……

步出學校,還是覺得不像是學校,倒像是外國的獨立屋,前方一個小花園,放著小木屋、小滑梯、小椅子……這樣一個連大人都想流連的地方,舒適自然,更重要的是,在這裡育出的孩子,雖然沒有各式各樣的「紙」加在身上,但就能力無限,可有無數的可能在他們的身上,期待在將來發光發熱。

Go to top